在1983年前后,温州的家庭工业有十余万户,从业人员40万人,常年有十万人奔波于全国各地,推销产品和采购原料,有人用“四千精神”来形容这“十万购销大军”的艰辛:历经千辛万苦,说尽千言万语,跑遍千山万水,想尽千方百计。
在这些购销员的四海奔忙和穿针引线下,乐清、苍南等县日渐形成了400多个商品jiāo易的集散地。
倒爷们找到了组织,商品流通流域发展的更加蓬勃,构筑出一张辐shè农村及中小城镇的商品网络,在物流需求的诱发下,周边冒出数以千计的家庭工厂,最终形成“前店后厂”、“双轮驱动”的初级产业格局。
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没有明晰的套路,在老百姓看来,改革开放就是倒爷、jiāo谊舞、万元户、包产到户、恢复高考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。
许多人挣钱已经挣得上瘾了,要使劲抠钱,兴奋劲根本停不下来,死了也要挣钱。
但是在1983年,遇上风头,八大王、年傻子、老牟子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,在国内遭受打击之后,许多人开始惴惴不安。
赚不到钱,让他们比死还难受,但是很快,“倒爷”们把目光转向了国外。
于是许多人越过边境,东欧到处都是中国人的身影。
这是最早的一批国际倒爷,但是还是没法跟后面的苏联倒爷相比。
1991年苏联的解体,俄罗斯的独立,彻底为中国倒爷打开了国际大门。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就象过江之鲫,稀里哗啦,蜂涌而出,远到俄罗斯淘金。
可以说真正的国际倒爷这才算刚刚诞生,这批倒爷比以往任何一批倒爷来得更加猛烈,人数之大,货物之多,地域分布之广是以前东欧倒爷所无法相比的。
合法的,不合法的,老的,少的,男的,女的,南方的,北方的,有文化的,没文化的,半文盲的,可谓是形形色色,无所不有。
从远东的海参崴,乌苏里斯克,哈巴洛夫斯克,赤塔,伊尔库茨克,到中部的新西伯利亚,叶卡捷琳堡,从首都莫斯科到波罗地海之滨的圣彼得堡,中国人无处不在,无处不